建造已久的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終於開幕了
對於鳳山人來說衛武營一直都是戒備森嚴的軍事營地 這裡是我從小生長的地方 也是最熟悉又最陌生的一帶
誰也想不到幾十年後居然成了一座國家級藝術中心





衛武營是全台灣最大的國家級藝術文化中心 場館近10公頃 有歌劇院 戲劇院 音樂廳 戶外劇場
結合了47公頃的衛武營都會公園佔地方非常廣 從前門步行到後門也要十多分鐘
來自於荷蘭的建築師法蘭韾.侯班(Francine Houben)以衛武營榕樹群為靈感
在大片綠意環繞下以極具流線的外觀 流暢的弧度滑入地面 巧妙與周圍環境結合



歷經了近10年的工程延宕 大家一度懷疑這個前衛造型的建築會不會成為廢墟
幾年前回來高雄居住這裡又開始建造 去年還舉行一場盛況的光雕秀
如今看到整個完工的衛武營 不得不讚嘆這座建築的造型與壯觀
【高雄 Kaohsiung】衛武營藝術文化中心光雕音樂秀 草皮上席地而坐 一場華麗夢幻的視覺聽覺享受

衛武營館內設施 – 歌劇院 (以下文字圖片取自衛武營網站)
規模為全臺灣最大,舞台的機械設備完全自動化,觀眾席則採馬蹄形座席安排,是全臺灣首座以大型電腦輔助運作的歌劇院。歌劇院之所以稱為「歌
院」,不是因為演出歌劇,而是以「歌劇」指稱包括戲劇、舞蹈、音樂…等表演藝術總和。觀眾席採馬蹄形座席安排,一樓觀眾席以矮牆區分為四個區塊
二至三樓兩層看台連續的水平線條帶來連貫性與韻律感。

衛武營館內設施 – 音樂廳
音樂廳採全臺灣獨一無二的葡萄園式座席設計。特殊設計讓不同高度位置的觀眾,同樣享受最佳的聲音與視野,照顧了每一位觀眾的感受。觀眾席座椅環
著舞台,使得聽眾距離舞台更近,親炙指揮與演奏家的魅力。
主舞台由5列(row)共15台升降樂池平台組成,舞台上方垂掛可升降式的音響反射板,可配合各類型音樂演出特性及不同樂團規模採用分別距舞台面9m
、14m、17.8m之三種預設位置,亦可視需要自由調整高度和角度,將最符合欣賞需求的聲音傳到觀眾的耳朵。音樂廳的管風琴由德國百年歷史管風琴製造
廠Johannes Klais Orgelbau承製,9,085支音管為全臺灣最大規模管風琴。外貌設計與音樂廳內裝風格融為一體,主管風琴(symphonic organ)及回
聲管風琴(echo organ)兩大部分採不對稱配置,為觀眾帶來前所未有的視覺與聽覺震撼。

衛武營館內設施 – 表演廳
突出式三面舞台設計拉近觀眾與演出者的距離,觀眾能近距離感受表演者的喜怒哀樂,提高雙方互動,深刻體會戲劇張力。單面鏡框式舞台搭配升降樂池,
變化為突出式三面舞台,延伸進觀眾席。戲劇院是一個由電腦輔助運作的劇場空間,如同歌劇院,整體由荷蘭劇場顧問設計規劃,並由奧地利廠商
Waagner-Biro進行施工細部發展及製造安裝。舞台前方配置有8組升降機及可拆卸活動座席,可自由的於突出式三面舞台、全觀眾席或部分觀眾席/部分樂
池等型態間切換。三面舞台的右側區塊也另有三組升降平台,除了可配置為一般觀眾席位外,當舞台做突出式設置時,亦可轉化為樂師演奏區,以保留傳統
戲劇演出樂師與舞台表演者親近的特性。

衛武營最吸引人的地方還有建築內的設計 在這個前衛的建築主體出來時大家都在猜是什麼?
有人認為像是一艘太空船 有人認為是魟魚
最後原來是荷蘭建築師侯班以衛武營的老榕樹群為靈感 結合造船技術塑造榕樹下乘涼的空間意象
富有穿透感、呼吸節奏的榕樹廣場空間 如樹穴般的連續自由曲面也是整體建築的靈魂




在亞熱帶的台灣看到榕樹是一件稀鬆平常的事
反而讓來自歐洲的建築師成了設計靈感的來源
白色牆面隨著陽光變化 染印上夕陽的金黃耀眼




站在榕樹廣場中特別能感受到整座建築的氣派壯觀
尤其是晚上點上燈後 白色曲面的造型有一種未來感
此刻好像走進了外星世界的飄渺



透過建築的凹曲欣賞高雄的天空
夕陽最美的時候 不經意的與建築形成了一幅美景




衛武營藝術文化中心有著令人讚嘆的建築之美
在欣賞藝術表演同時 也能參觀這座設計感十足的建築及廣闊的都會公園
不乏看到仍保留的軍事文化 為鳳山這座歷史古城增添藝術文化氣息


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
網站
高雄市鳳山區三多一路1號 捷運衛武營站 google map
TEL: 07 262 6666